阅读历史 |

032人参卖钱(1 / 2)

加入书签

“我有点药材想要卖,不知道干的五味子您家收不收?”

“收的,请跟我到后堂来。”

叶知秋跟着药童穿过前殿进入后院,就看到后院晒着各种各样的药材,不远处,火炉上炖煮着中药,袅袅热气升腾,药汤翻滚,散发出浓郁的药香。

“张大夫,这位女郎来卖药材。”药童将她领到一间偏房里,对里面在翻捡药材的老大夫介绍道。

“女郎,你和张大夫细聊。”

“好的,谢谢你。”药童走后,叶知秋借着放下背篓的视线盲区,将存放在系统空间里的人参拿出来放到了背篓里。

“小友是来卖什么药材?”

“张大夫,我这里有一些干燥的五味子,还有一些山药豆和一根野山参,您看看收不收。”

叶知秋从背篓里将五味子、山药豆和人参拿出来放在柜台上。

“野山参?”听到这东西,张大夫燃起了兴趣,眼神骤然亮起,赶紧上前查看。

他直接略过了另外两种药材,将包裹在苔藓里的野山参小心翼翼地拿起来,仔细地端详查验。

他的指尖轻轻抚过参身,感受每一道紧致的细纹,继而轻柔地将野山参举至鼻前,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闭目品味那股沁人心脾、醇厚浓郁的参香。

过了快一炷香的时间,张大夫才小心放下野山参,转头对叶知秋说:“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上品,估摸着得有个40年份,更难得的是采摘的时候没有伤及根须,而且保存得也好。”

“您看您这边收吗?”叶知秋没想到这野山参有40年了,她还以为就20年呢!

“收,当然收。小友觉得,该作价几何?”

“张大夫,您是大夫对药材更了解,您报个数吧。毕竟咱们同济堂是全国有名的医馆,我对同济堂很放心。”

见叶知秋这么说,张大夫也是诚心想要,就报了个高价:“八十八两吧,若是往常来,估摸着我们也就给个八十两。也是最近有人高价找我们医馆求购,这正好赶上,大家也都是有缘。”

“行,那就八十八两。”叶知秋听到这个价格也是有点惊讶,她原以为可能就五十两左右。

转头看到另一边无人问津的五味子和山药豆,叶知秋又提了提:“张大夫,这五味子和山药豆您看一下可以吗?”

“五味子也不错,不过以后若是有新鲜的可以直接拿来,你这个晒得不好。”

张大夫查看了一下五味子的成色,表情似是有点嫌弃,不过还是以正常价格收了,一斤二两给了24文钱。

“不过这山药豆不算什么紧缺药材,价格不贵,你这五斤也只能给到15文钱。不过有山药豆肯定有山药吧,到时候山药可以拿过来,我按照5文钱一斤跟你收。”

“好,那我以后要是找到了药材全都拿新鲜的过来吧,我对药材炮制也不是很懂。”

“可以,以后你再找到什么好东西,直接过来找我就行。”张大夫将野山参小心地装入一个玉盒之中,转身问道:“你是要现银还是要银票?”

88两也不是个小数目,现银带着太显眼了,叶知秋就说:“50两给银票吧,38两给现银就可以。”

“行。”

张大夫从怀里掏出钥匙,走到柜台后面。取了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和三十八两的现银,递给了叶知秋。

叶知秋接过银票,假装往怀里一放,实际上是放到了空间里,八两碎银子则是被放在了怀里。

剩下的银子则是用布包起来,直接就放在了背篓里,毕竟谁也不会料到这样一个破背篓,里面竟然装了30两的银子。

“你这小友,有意思,哈哈哈哈。”张大夫见她这么豪迈地直接放在背篓里,也是打趣地笑了起来。

叶知秋随他打趣,只一本正经道:“张大夫,你还有39文的铜钱没给我。”

“哈哈哈,不会昧了你的。”

张大夫将39文铜钱数出来递给她,见她拿了就要走,赶紧叮嘱道:“以后挖到什么好东西,别忘了要来找我。”

“好的。”

叶知秋虽然这么答应着,但是两人都知道,野山参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东西,哪那么容易得到。

叶知秋离开医馆,又去买了菜刀、大铁锅、针线剪刀、两匹棉布,共花去了四两三钱的银子。想了想又去县里有名的知味斋买了两包糕点,就是上次小雨说的叶知端买的那一家。

一路逛一路买,叶知秋也对这个朝代的物价和风土人情有了一些了解。

整体来说,物价比较平稳,民风也比较开明,整体有点像唐中期的时候,国家繁荣,民族安定,没什么战乱。

时间很快过去,系统在脑海里尽职尽责地提醒道:“还有20分钟就到约定时间了。”

叶知秋算了算脚程,从糕点铺到城门口,时间也差不多需要15分钟。正好东西也都买齐了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