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816章 道途皆可至(1 / 1)

加入书签

第816章道途皆可至

卓阳河中,靠着船夫摇橹,一艘小舟一直顺流而上,到了今天,小舟也已经到了当初那一场没能起势的洪水上游河段。

当初的那一场洪水不算严重,河道两岸大多数房屋等建筑得以幸免,可是一些已经被冲毁的房屋,到了今天也没有完全恢复。

岸边的那些农田倒是看着还行,也有秋收的痕迹,远方的炊烟看似也有几分祥和宁静的感觉。

灰勉就站在齐仲斌肩膀上踮起后爪眺望远方。

“就这点小洪水,在平州附近尚且不能治理妥当,官府不治,当地捐献的赈灾银也不见落到实处,冲毁的桥都不见修缮几座的。”

齐仲斌慢慢摇着橹,视线始终平静。

“皇帝被称为天子,其实也有几分道理,与其说是美誉,不如说是应人间之道的责任,天子失德,久之道则乱,天下亦乱!于大圭而言,郑怡明的出现便是大劫。”

听到灰勉和齐仲斌的话,易书元从船舱中走了出来,如今的他也不再是平州城中摆摊人的样子,须发归于原本的模样。

他笑着看向齐仲斌。

“那便要看所谓大圭究竟是什么了,只是一国称呼,还是万千黎民所聚,说是大劫,亦是希望,天地乾坤万物变化并非绝对。”

“先生您出来了?”

灰勉跳到了易书元肩头,后者摸了摸它的脑袋,又在船头位置盘腿坐下,随着小舟行进微微摇晃。

“先生,您想什么呢?”

“没什么!”

其实这几天易书元一直在思考推敲一些事,既想着人世红尘,也想着自身修行,更想着自己自入道开始修行至今的经历,也包括历经的劫数。

自己经历的二十四节气变化,有些确实是很明确的劫数,有些却如春雨细润无声,难言明确的信号,只是心中隐有所感罢了,甚至都不知是不是度过。

当年最早就这种感觉的或许是安顿好卓晴之后的谷雨了,之后更为深刻的则是保康离去时的冬至。

此中变化也非尽是天发杀机。

曾以为天道虽不欲我道成,但随着修行深入,易书元有时也会想着天地之大可容万物何不容我?

纵有二十四节气应二十四劫变,但真的是成二十四劫就能道行圆满么?

只怕也未必的,反之亦然。

真论所谓劫的气息,这一次易书元略有所觉,上一次他尚在化龙过程中,弟子在大庸京师,同样也有所觉。

若要对照,本该是应立秋与小寒,因为易书元自己推算中并未历经此二劫。

但由心而感,而大庸京师的那一场荒谬闹剧倒是能算对应,可此番圭国的更类白露,三伏过酷暑乃金行渐盛,天下兵戈起!

若如此算的话,难道当年白露未过?也不对!

当初乃是炼制道器时刻,白露言金杀机至,比现在这次感触强烈得多。

易书元眼神平静地看着前方的水面,不时能看到水中游鱼逃窜,也有跟船游动的。

“亦如舟行水面鱼在水中,万物众生所共处的天道规律,人人独行于外,人人又包含其中有时候它找来,有时候是我找去.”

易书元喃喃着,心中似有波光拂动。

所以易书元啊易书元,你虽特殊,虽然自视甚高,然天地之间有情众生无人逊色于你,天道诸劫人人皆有,二十四节气所衍化亦不过是天地间劫难的显现方式。

只是乾坤之道通感之强,于道境中也更敏锐罢了。

前世种种以及那方天地所携之道一直是易书元的宝贵财富,思至妙处不由会心一笑。

“人人皆有,也人人皆可成道!”

肩头的灰勉听得很仔细,但它不知道先生此前心中所想,自然听得眉头紧锁。

“先生,您说细一些呗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