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25章 内乱进阶(1)(1 / 2)

加入书签

就在公子城逃亡到晋国三个月后,宋国内乱升级。

短暂的和平之后,“华向派”和“国君派”都陷入冷静期,屏息以待事态的发展。

“华向派”的处境一度非常尴尬。他们手中的人质可是国君的太子,既然达成和解,君臣关系照旧,可是臣却扣留着君的儿子,也就是国家未来的国君,如何是好?

依照约定的精神,君的权威仍在,臣的本分仍要恪守。所以,“华向派”手中的人质,不再是人质,而是上宾。每日都要恭敬的伺候,礼仪周到,饮食讲究,惟恐怠慢。

国君每日都去探望儿子,像个慈爱的父亲。舆论站在“国君派”一边,指责“华向派”以下犯上,为臣者竟敢扣押太子要挟国君。

人质在手如烫手山芋,华亥如坐针毡。他跟向宁商量,要把人质退回,遭到向宁一口回绝。宋元公本是无信之人,没了人质在手,他们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?

“华向派”寝食难安,“国君派”却越来越占据主动。宋元公试图打破僵局,为此,他认真谋划破局之策。

首先看从犯。向宁还有四位兄长,向宜、向郑为避乱,已经流亡郑国,向胜、向行是拥立国君的。这样来看,向宁在向氏已无同党。

再看主谋。华氏家族是大族,华亥、华定二人作乱,司马华费遂却一心忠于国君。华费遂执掌兵权,德高望重,品德端正。只要国君一声令下,他定是粉身碎骨在所不惜。

主意一定,宋元公就把自己的想法对华费遂和盘托出。保护国君,华费遂自然义不容辞,但是有一个顾虑——万一对方把太子、公子都杀了怎么办?

宋元公的态度十分坚决,声称再受不了受威迫的日子。太子的死活管不了了,驱逐乱臣为要。

当机立断,宋元公率先撕票——三名人质全部被杀,与此同时,命华费遂带兵攻打“华向派”。

“国君派”突然发难,“华向派”毫无准备措手不及。向宁提议杀死人质作为报复,被华亥一口回绝。华亥给出的理由是:如果胆敢杀死太子,弑君谋反的罪就坐实了,到时人人得而诛之,流亡他国,谁敢收留?

无奈,华亥、华定、向宁只能仓皇逃往陈国。临行前,他们把三名人质交给司寇华牼。

这一次,“国君派”凭借无信无底线无情冷血,赢得阶段性胜利。

晋国绛都。

“赵将军,智将军求见。”侍卫大声通报。

“快快有请。”赵鞅正在批阅公文,听到好友前来,赶紧起身。

“不知长官可是有事与属下相商?”智跞走近,赵鞅打趣道:“或是监督属下是否躲懒?”

“后者居多。”说完,智跞哈哈大笑。

“属下惶恐——”赵鞅一本正经的说道:“还请将军指正。”

“额……”智跞一时语塞,想了半天,支吾道:“公文摆放太整齐,公事处置太快,太过认真严谨——”说到最后,自己都忍不住笑起来。

“多谢长官夸赞。”赵鞅仍是严阵以待,看得出来,他很努力的憋住不笑。

“好了,”智跞找个地坐下来,“跟你说正经的。”

“兄长请说。”

“士鞅去鲁国聘问,你可知?”智跞问。

“众人皆知。”说着,赵鞅一想,不对,如果是例行事项,何必提?他又问:“是不是出了什么事?”

“我辗转听到的消息是说,鲁国对士鞅不敬,为此他勃然大怒。”智跞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。

“哦?我堂堂上军佐聘问,鲁国竟敢怠慢?”赵鞅一脸惊讶,“不用想都知道,士鞅一定怀恨在心。”

“怀恨可能未必,只要有丰厚的礼物馈赠,管它天大的仇怨,尽可化解。”说着,智跞发出一声冷笑。

士鞅是士匄的儿子,士匄于公元前548年去世,之后,士鞅便袭父爵入卿。六卿中他的资历远不如韩起,和中行吴、魏舒接近,排名前四里他的年资最短。虽然如此,入卿也有二十六七年了。

士鞅是出了名的贪财,众卿皆知。当然,职权所限,他还不至于肆意妄为到无法无天的地步,但是一有机会,他就忍不住伸手去要。虽不是狮子大开口,积少成多,他家的宝贝珍奇是六卿里最多的。

士氏是世卿大族,先祖又是理官出身,熟读法令,进退有礼。晋文公任国君后,士氏出了士会、士燮两位德行才华过人的政治家,士匄虽有对栾氏党羽株连太过的嫌疑,毕竟也没有明目张胆贪图小利的行径。

惟独士鞅,不知是不是上辈子是穷鬼饿货抬胎还是怎么的,对钱财着迷到近乎发狂的程度。

智跞和赵鞅都是年轻后生,家教颇好,没有强行索要财物的习惯。对这个聚敛成性的上官,十足的鄙视,完全的不屑一顾。

不过追溯过往,士鞅如此行事似乎又情有可原。

当年因栾针被秦军杀死,栾黡怪罪于他,他被迫出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