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4章 打听(1 / 2)

加入书签

看着说话有条有理的孙女,杨长贵和钱梨花老两口,心里满是欣慰,也没有再让来让去的了。

分着吃完了一个罐头后,程瑜这才说明了来意:

“爸,妈,前两天我下班之后,有个姓张的大妈找到家里来,说是想租我们家另一间屋子,让我给回绝了。

只不过,那一家子有几口人,做事讲不讲道理,家里人都是在哪里上班的,这些消息,我想麻烦立党放学之后,替我打听一下,心里也好有个底儿,省得那一家子不死心,再找过来。”

钱梨花可是打遍附近无敌手的,一听程瑜这话,顿时就明白了几分,火气一下子冒上了心头:

“怎么,那个老太婆临走之前,还威胁你了?”

见婆婆误会,程瑜连忙摆手道:“没有,是我瞧着那大妈不像个讲理的人,家里又只有我和苓苓两个人,担心他们家仗着人多、闯进家里来。”

暴力强闯倒是好说,有院儿里人帮忙,实在解决不了,也能去找公安局的同志,程瑜更担心的,其实是那一家子不走寻常路,做出些专门恶心人的事儿来。

闻言,杨长贵一锤定音道:“老三,这事儿就交给你了,把那家人的情况摸清楚了,要是他们真的对那间屋子不死心,就想法子断了他们的念头,总之,别让他们去找你嫂子的麻烦!”

杨家三兄弟中,杨立党是最机灵的一个,这股机灵劲儿不仅体现在学习上,也体现在了生活的各个方面,像是这种需要见机行事的时刻,他的小聪明就能发挥出很大作用了。

杨立党没打磕绊,直接应道:“成,嫂子,你就放心吧,这事儿就交给我来办,下午,我和二哥跟着你们回家,替你和苓苓把这个月的定量粮拉回来,顺便,你给我指一下,那户人家在哪儿住着呢,我打听起来也方便些。”

提到杨立国,钱梨花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,道:

“小鱼啊,上次你回来的时候,留下的那五百块钱,我们跟立国、立党也都通过气儿了,打算找着机会,先替老二换个正式工的岗位,之后,他每个月的工资挪出来三分之一,慢慢把这笔钱还上。

不过,正式工的岗位难得,寻摸了半个月,也没听说有人要卖工作的消息,所以,这事儿还是得慢慢来,也急不得。”

那五百块钱是老大的一部分抚恤金,用到了哪儿,总该让老大媳妇儿知道一二,在这一点上,老两口一点儿也不糊涂。

虽说正式工的岗位还没影儿呢,但这并不妨碍杨立国领嫂子的情,他马上就要结婚了,岳家要的彩礼可不少,要不是嫂子愿意拿五百块钱出来帮他,只怕,他还得在装卸工这个岗位上再干两年呢。

尽管装卸工属于重体力劳动工人,每个月的定量粮有40斤呢,但是,干这种卖力气的活儿,每天有多累,对身体的损耗有多大,仔细想想就知道了。

“嫂子,谢谢你!”杨立国看着程瑜,真诚地道了句谢,随后说:

“下下个礼拜一,我跟晓琪打算去领证了,我们俩也不打算办酒席,咱们自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就行了,到时候,嫂子你一定要记着带苓苓一块儿过来吃饭啊!”

杨立民跟程瑜结婚的时候,家里是办了两桌酒席的,但,经过了□□,现在的物资,可比那时候更匮乏。

所以,杨立国一早就跟对象商量过了,虽然确实是委屈了她一些,但这两年结婚,能办得起酒席的人家,才是少之又少呢。

“好,到时候,我下了班就过来!”小叔子结婚这样的事儿,程瑜肯定是要到场的,她应了一声,随后,从包里掏出了五块钱来,递给钱梨花,道:

“妈,我昨个儿不是发工资了吗?今天来找立党帮忙,正好,把这个月的孝敬钱一并带过来了。”

这是大半个月前商量好的,当着俩儿子的面儿,钱梨花自然不会不收,接过钱,拍了拍儿媳妇的手,道:

“我跟你爸都知道你孝顺,但是,孝敬我们是一回事,也千万别亏着了自个儿和苓苓,要是遇见事儿了,就像这次一样,尽管回家来,跟我们说。”

“诶!”程瑜笑着说:“我知道的,您就放心吧!下午天气更热些,我跟苓苓就不在家里吃饭了,立党,要不这会儿,你陪着我和苓苓,回一趟四合院儿?”

从粮站到四合院儿,距离的确不算短,但是,程瑜的粮食标准是每个月28斤,杨苓是满三周岁、不满六周岁的儿童,每个月有13斤的定量粮,娘俩儿加起来,也就四十斤左右的粮食。

程瑜只要托李大妈看着点儿闺女,自个儿骑着自行车往粮站去一趟,也就带回来了,实在用不着杨家两兄弟出动、专门用平板车去拉。

她这么一解释,杨立国总算歇了替嫂子和侄女把粮食运回去的念头。

不过,钱梨花是想留母女俩在家里吃顿饭的,毕竟,这年头,城市都是按人口供应粮食的,她们娘俩儿在这儿吃一顿,回家以后,每顿饭用的粮食就不用那么紧张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