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3460【东征西讨】(1 / 2)

加入书签

项南接受了这些部落的投降之后,不仅获得了数万人的生力军,而且还缴获了无数的牛羊、马匹,对他的实力无疑是较大的补充。光是牛羊肉,就解决了相当部分的补给问题。

项南休整过后,继续出征,一路往北攻向漠北蒙國。

漠北蒙國又称为喀尔喀蒙國。西汉时期,大将军卫青将匈奴赶到漠北,而后霍去病深入漠北至狼居胥山;

东汉大将军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,北单于大败而走,汉军俘获匈奴人口二十余万,窦宪登上燕然山,由班固撰写《封燕然山铭》文,刻石纪功而还。

这些事迹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,因此历代名将都希望封狼居胥,勒石燕然,视为是无上荣光。

永乐帝当年也曾五次远征漠北,打得北元落荒而逃。只是可惜,虽然大败蒙军,但明朝却始终没有在蒙國建立起稳定而牢固的统治。

因此蒙國各部是降了又反,反了又降,反复无常,也成为了大明挥之不去的边患。

相较起来,还是清朝对蒙國的统治较为持久。从后金到清末,清朝对蒙國的控制一直都非常稳固。

项南大军一路攻向漠北诸部,沿途征服了无数部落,缴获的俘虏、牛羊、马匹、财宝无数,一直打到了贝加尔湖畔,将周围的部落全部收服,方才结束。

随后,项南兵分两路,一路往西攻打西蒙國,也就是杜尔伯特部和准葛尔部;一路往东攻打东蒙國,也就是鞑靼各部。

对于已经攻下的地盘,项南打乱所有原部落,将所有蒙人划分为诸府,派遣官员进行管理。官员定期巡视各地,并负责处理地方的政务和纠纷。

至于之前各部的酋长、汗王,自然都不复存在了。就跟他在川贵、湘鄂、滇桂推行的“改土归流”是一样的。

取消世袭制的酋长、汗王,由朝廷派官员进行管理。如此一来,那些酋长、汗王没了权力、没了身份,想再谋反就很困难了。

军事方面,项南将蒙人造册登记,编入户籍,随后抽调男丁入伍。如此即可以充实大明军备,也可以削弱蒙人的军事力量。

并且他还在重要的交通要道上修建一系列的城堡和关隘。城堡用于驻军,镇压当地的反叛力量。而关隘则可以限制蒙人的流动,让他们永远离不开明朝统治范围。

另外,项南还在草原上推广喇嘛教。朝廷专门为喇嘛修筑寺院,并且允许喇嘛免役免税,享受种种特权和崇高的社会地位。

这些措施,都是项南跟清朝学得。

清朝打败蒙國各部之后,将其拆分成了大大小小二三百个旗,每个旗都派满人官员进行统治。

蒙國各部已经相当分裂,再被清朝继续分裂,更成一盘散沙了。如此一来,蒙國各旗要想团结一心,势必登天还难。

而且,就算如此,清朝对蒙國也一直严防死守,不仅经常从蒙國各部调兵,用于四处征战,而且还在察哈尔、热河、绥远一线驻防了大量的军队,还令关外的盛京将军等对蒙國各部进行监控。

最要命的一条,就是在草原上推广宗教。

因为喇嘛享有各种特权,因此许多贫民子弟为了享受特权都进入寺院,长伴佛前,这直接导致蒙國的畜牧业遭受极大的破坏。

而其他没有进入寺院的牧民,在畜牧业受损的同时,还需要供养越来越多的喇嘛,生活举步维艰。

不堪重负的生活反过来迫使更多的贫民进入寺院,如此恶性循环之下,曾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渐渐失去了他们的本色。而佛教的熏陶,更是加快了原本尚武的蒙人变成温润祥和的佛门子弟。

乾隆就在《喇嘛说》中得意的表示:“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人,所系非小…今之新旧蒙人,畏威怀德,太平数十年可得乎?”

项南兵分两路,一路攻打漠东,一路攻打漠西。

项南也率一队人马攻打漠西。因为漠东鞑靼各部早已衰落,并不难打。相反瓦剌虽然分裂成杜尔伯特部和准葛尔部,却还仍有几分家底,比较难打。

何况项南也不止想打漠西蒙國,他准备借着西域通藏的路口,攻入青藏高原,彻底将青藏收入囊中。

青藏又称乌斯藏都司,在明朝开国初年,当地的土司、法王就向明朝递交了降书,表示愿意归顺大明。

而且明朝也的确在青藏高原上,建立了乌思藏都指挥使司,旗下设宣慰司二、元帅府一、招讨司四、万户府十三、千户所四。

到了永乐年间,明成祖依僧官制度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,共在青藏封了八大法王,由此明朝对雪区的各政教势力,由上至下各级首领的分封基本完成。

尽管如此,青藏对中原依旧是若即若离的关系,并不是真心投靠。

就像川贵、湘鄂、滇桂的土司一样,名义上归顺明朝,其实关起门来,人家就是当地的土皇帝,不缴税赋,不服徭役,不服王法…

所以项南才准备打下青藏,收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